微信扫一扫
“每当我翻开这本《龙州民间故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些走村串巷收集民间故事、探寻文化根源的日子。”现年91岁高龄的农秀琛老先生,手指轻轻摩挲过书页,深邃的眼神仿佛在与岁月对话,“我一生与龙州民间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见证。”
日前,《龙州民间故事》集结出版发行,精选了农秀琛老先生编写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法战争故事”“革命人物故事”“花山岩画故事”等13辑故事共70余篇。
“书中内容丰富而生动,字里行间里,那些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故事传说仿佛散发出独特的芬芳,让人领略到淡淡的乡愁和难忘的‘龙州记忆’。”龙州热心读者周美荣说,阅读这些故事,让她“穿越”到小时候,坐在满天星斗下津津有味地听老人讲故事。
农秀琛生于1933年,是龙州八角乡人。早在1958年,还是一名小学教师的他就开始着手对龙州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从前,有一个孩子叫阿刀……”广泛流传于龙州民间阿刀的故事,是农秀琛第一个收集采写的民间故事。经过多次走访当地老人并倾听他们的讲述后,处女作《勇敢的阿刀》在农秀琛的笔尖下流淌而出。
《勇敢的阿刀》以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传奇,将一个不畏强暴、不惧妖魔,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壮族青年阿刀塑造得栩栩如生,先后刊发在《民间文学》等国家级刊物。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把《勇敢的阿刀》以及农秀琛的另一篇故事《布独和各单》,分别印成单行本,作全区群众学文化的补充读物。后来,《勇敢的阿刀》后又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我们龙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丰富而多彩,把它们记录下来,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精神食粮,给大家带来乐趣、启发和认知。”回顾当年创作的初衷,农秀琛老先生依然思路清晰。
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著述;从散布于乡间田野,到各界群众争相传阅,一个个龙州故事,农秀琛将之在笔墨间传承,在文字间守望。它们是除了山水外,还可探寻的“乡愁”。
龙州地处中越边境,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龙州起义和红八军的故事以及胡志明和中越友好故事,深深吸引着农秀琛。他根据红八军英勇抗敌的事迹以及民间中流传的一些故事情节和片断,综合整理出《督卒过河》《严惩“地头蛇”》《找红军打土匪》等有关红八军的故事,其中有3篇刊登在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的《红八军故事》一书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秀琛拜访了曾帮助和保护过胡志明、时任龙州县副县长的农其振,以及林富廷等,从他们口中收集到了许多体现中越友谊的精彩故事和珍贵的文史资料。收集后,本着“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农秀琛整理撰写了《胡志明结拜老同》《中国人真好啊》《壮姑何泗贤》等,刊登在《龙州县故事集》一书中。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对写故事那么执着?我说,我也是一名党员,是这片热土养育了我,我也要把这片土地孕育锻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从小学老师到文化工作者,从黑发到白发,走在岁月的长河,农秀琛把写好、讲好龙州故事作为执着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携手发起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项目(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时任龙州县文化局副局长,又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农秀琛担起龙州县“三大集成”主编的重任。
“当时交通的不便和信息的闭塞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农秀琛回忆起那段岁月,“为了搜集故事,进村我们经常徒步穿越数十里的山路,往往一收集就是一整天,晚上回不了家就借宿在在老乡家里。”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龙州县故事集》《龙州县歌谣集》《龙州县谚语集》 “三套集成”编辑出版任务圆满完成,农秀琛得到了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嘉奖,同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广西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编辑。
“我还在小学的时候就读过农老先生写的故事,”龙州县文艺爱好者兰肖梅回忆道,“当时只觉得很不可思议,让我意识到我们龙州竟然还蕴藏着这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91岁高龄的农秀琛对民间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却从未改变。
行动不便,他就让儿子开车带他进村入户采风;投稿不便,他就把手写的稿件让儿子输入电脑。2024年以来,他写了《“八角天池”的传说 》《上降乡“传音石”的传说》《逐卜“鸡鸣石”的故事》等6篇民间故事,还写了几首廉政山歌。
他深知,民间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它们承载着龙州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智慧。每一篇故事,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
文字有生命,故事更有价值。“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 农秀琛的目光透过岁月的尘埃,凝视着未来,那是他心中无尽的守望与传承。“我希望年轻一代也能喜欢龙州民间故事,触摸到我们文化的根。”
农秀琛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笔墨,去书写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去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声音。当人们徜徉在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俱佳的故事里,乡愁就在一个个美轮美奂的阑珊处。
壮哉,秀琛老先生!